10月31日下午,由教师发展中心主办,人权研究中心、人事处协办的第八期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作坊在雁塔校区人权研究中心会议室举行。本期工作坊邀请到了《法律科学》主编杨建军教授作题为《法学研究的选题》的主题报告。《法律科学》编辑部何柏生、孙尚鸿、付玉明、马治选、刘克毅、焦和平、肖新喜老师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张艳玲编审等专家学者参加与谈。我校人事处处长助理井凯笛主持了本次活动。本次工作坊分主题演讲、专家与谈、现场交流三个环节。
在主题演讲环节,杨建军教授重点从法学核心期刊的角度阐释了法学研究的选题。他指出,法学研究的选题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学习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他还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内容:“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杨建军教授指出,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创新,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研究,做创造性、发展性研究。法学研究选题要有社会实践意义和学术创新价值,同时还要考虑自己是否有驾驭选题的能力,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
第二阶段与谈环节,八位编辑作了发言。
何柏生编审指出,好的选题要体现内容新、材料新、方法新等特点;在确保选题好的前提下,还要文章质量高,文字通顺,参考文献适当;文章标题、摘要和关键词等也需要仔细考量。
孙尚鸿教授提到了法学论文选题的三个支撑,一要立足于自身的专业,秉承专业操守,一方面要创新,另一方面要解决现实的问题;二要注重比较法等方法的应用,关注学术前沿,在注重中国问题表达、中国话语权表达的同时,要注意关注国际学术前沿,谨防闭门造车;三要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研究必须建立在实际问题基础之上。
付玉明研究员强调,年轻学者在部门法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国家与社会视角;学者的学术标签来自于某一问题上的长期积累,要有学术定力;要重视学术转化,纯粹翻译性的研究已经不符合现在学术研究的要求,要转化成符合中国要求和实际的理论创新;要追新逐旧,对常谈常新的问题要有高质量的总结或高屋建瓴的观点。
马治选老师建议青年教师,无论什么样的选题都需要足够的学术积累,特别是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多角度思考;新科技选题需要足够的相关知识累积,没有踏实积累和研究基础的凑热闹不可取;同时要注意避免几个雷区,比如青年学者不要轻易去评价一个学者或学说;多学科的研究需要明确学科的主从定位等。
刘克毅副编审介绍了编辑评价论文的三个标准:政治标准、学术标准和规范标准。政治标准的核心是要服务于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学术评价要经得起学术界的检验,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创造性;学术研究不能仅仅是理论性的批判,而应当有建构性地内容。
焦和平副教授认为,好的选题还要经历两个转化,选题要转化成问题,问题要转化成标题。如何把问题凝聚成标题,并且在文章的第一个部分就把这个问题呈现出来,它为什么是一个问题,它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应该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让评审的人能够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创新性、实践性、紧迫性,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肖新喜副教授提出,好的选题需要符合政治性,要有时效性和前瞻性;选题要有材料依据;好的选题要关注学术争鸣,关注实践需求,关注司法难题,即关注理论问题,立法问题和司法问题等多个层面。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张艳玲编审围绕综合性期刊,谈了法学栏目选题的特点,比如相对宏观、注重理论性等。她还介绍了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学术规范要求等。
最后的现场交流环节,针对青年教师提出的问题,与会专家一一给与了耐心解答。
本期工作坊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